1 【顾佳琦】亲情的呼唤
【顾佳琦】亲情的呼唤
发布时间:2019-05-14 来源:尚同中学

在班主任的道路上,我和这些十四五岁的孩子一样,一样慢慢长大,一样体会成长,一样了解父母。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多次的班主任培训中,也常常听那些优秀班主任说到,“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我想,这应该是同样的道理。

于是,在班主任的工作中,我总不断去尝试了解学生,去体会他们所想。

都说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的场所,比起学校,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更为恰当。除了在校学习,其余大部分时间学生实在家庭渡过的,由家长抚养,生活上由家长照顾,情感上需要家长的关爱。因为,家庭生活、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有人曾统计过,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家庭教育的影响占55%,学校教育占37%,社会占18%。

人们常说5+2=0,意思是5天的学校教育加上2天负面的家庭影响,其结果为零。尽管第一年担任班主任,但我充分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努力使学生家长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这样,5+2就会等于7,甚至大于7,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我想替我曾遇到过的一些孩子,和未来即将遇到的孩子,进行一次亲情的呼唤!

首先,班主任需要了解家长,其实就是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了解家长,不仅要了解家长的基本情况,还应了解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家庭成员的教育状况、亲子关系等。

案例:在班中有个女孩A,平时表现地积极乐观、学习成绩良好、班级事务积极参与,刚转入我班时,一度认为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但在不断的接触中发现其实并不然,女孩比较愿意表现自己,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在学习方面,缺乏自主管理的自觉性;和班中同学相处也并不友好。有一次,放学后没有直接回家,经过家访,才深入了解到学生复杂的家庭背景。母亲过于严格的学习要求,而且母亲自身也有一些精神疾病;父亲过于纵容学生,让学生每次遇到困难有处可逃;尽管父母离异,但在教育上理念的差别,导致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因此学生始终处于一个矛盾纠结中。

其实我是多么希望父母可以平心静气地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成长环境,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只要适当的陪伴与鼓励。

其次,相信家长,每位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和老师是站在同一战线的盟友。利用现代便捷的通讯手段,与家长保持沟通联系,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同时也告诉家长,老师同样关心每位学生,平等、公正。

案例:班级建立了家长微信群后,家校沟通便捷了许多,每天任课老师都会将当天的学习情况、前一天的家作进行及时反馈。在期中考试后,和B同学和C同学的家长反馈学生作业不是特别及时,完成质量也不能让人满意后,两位家长十分配合,每天不管多晚,都会将学生完成的作业拍照发送给各个任课老师。B同学的家长说,自从拍照以后学生完成的量提高了,而且慢慢地质也在改变,有时候会等老师的回复,有问题的立即修改。我想这样良好的习惯,在家长的帮助和督促下,学生也能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尽管这些孩子正处于成长的转折期,渴望自我独立的空间,但不难发现,他们还是需要亲情的陪伴,这样的陪伴不是像幼儿时期那样的长时间,更强调的是质量。

最后,和家长最为官方的碰面便是“家长会”。我想,家长会不应该一味的是老师叙述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应该是学生、老师、家长三方共同交流的平台,学生主动向家长展示学习的成果,家长间互相交流家庭教育的方式,老师提点家长平时要注意哪些。充分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避免家长一味认为“我去家长会,又要听到孩子被老师批评了”、“去家长会,只是听老师说些老生常谈”,也适当让学生参与到家长会,听听家长的心里话,甚至可以邀请家长述说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让孩子也认识一下自己的父母,听听父母没有机会和他们讲的人生经历。

案例:针对部分缺乏学习目标、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召开了个别学生家长会,邀请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进行会议,逐个分析学生情况、树立目标,家校共同督促学生的成长。通过这次家长会,家长和学生纷纷敞开心扉,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有同学说希望妈妈能够每天在家,陪着自己,不要只顾工作,而忽略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有学生家长反应,学生在家的表现令人诧异,欺骗家长作业需要上网查,其实只是为了方便自己抄答案;还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提出要求,有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理想的高中,有的希望自己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通过这次家长会,给孩子和父母建立了一个沟通的平台,孩子说出来藏在心底已久却不敢说的话,家长也把自己心底最真的想法道了出来,其实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中,建立更深厚的情感,彼此信任。

在班主任的道路上越长,愈发觉得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之大,父母的榜样才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的表现就像是父母的镜子。父母身正为范的同时,就是让自己成为学生成长的最好监督者。

同时,我也想替这些十四五岁的孩子喊一声,“爸爸妈妈,我们需要你们的陪伴!”

分享到:
相关信息